“
我一天睡不到两小时,我一直在想,到底是我哪里把小孩教坏了?……是因为我们太自私、太忙碌,都没时间跟孩子聊天,所以才会教出这种变态杀人魔?……全天下没有一个爸爸妈妈,要花 20 年去养一个杀人犯!”
这段台词来自
台剧《我们与恶的距离》,李晓明无差别杀人事件发生后,他的父母遭到了媒体的围追堵截,于是发出了这样的自我控诉。现实中,《我的孩子是凶手:一个母亲的自白》的作者苏,是杀人犯迪伦的母亲,也是一名心理辅导从业者,
她在家庭教育上绝对是一位“足够好的母亲”,但她的孩子依然成为了无差别杀人案的凶手。无差别杀人,这个说法,
最早来源于2008年日本的秋叶原杀人事件,当时25岁的加藤智大开着一辆货车冲进了行人专用道,撞倒、碾压多名行人后,下车继续用匕首攻击无辜的路人。日本媒体将这件事称为
“秋叶原无差别杀人事件”,这个概念由此流传下来。2014年,在秋叶原杀人事件六年之后,凶手弟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,他在自杀前一周,将六年的日记寄给媒体,里面写道:加害人的家属,只能在阴暗的角落悄悄生活,不能拥有和一般人一样的幸福。
无差别杀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:凶手和被杀者之间没有仇怨,凶手也没有明确的动机,而是在现场见谁杀谁、随机选择杀人对象。而且这种杀人有强烈的报复社会倾向,凶手并不强奸或抢劫,并不从中受益。
从这个角度来看,
本次广州一男子驾车冲撞人群事件,就属于无差别杀人。看有律师分析,广州车祸被害人可能面临人财两失的窘境。
![]()
![]()
本文来自网友发表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,如存在侵权问题,请与本网站联系处理!
展开